<strong id="5jh7f"><track id="5jh7f"></track></strong>

    <button id="5jh7f"><acronym id="5jh7f"></acronym></button>
    <rp id="5jh7f"></rp>
    <button id="5jh7f"><acronym id="5jh7f"></acronym></button>
    <span id="5jh7f"></span>

  1. 廖平
    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

    我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廖平,王室在英国是种怎样的存在,问我吧!

    在哈里王子“脱离”王室、安德鲁王子深陷性侵丑闻的阴影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即将迎来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登基白金禧。今天的英国王室是一个迷人的矛盾体:它有各种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掌故,同时又好像总是笼罩着一张神秘的面纱;它看似应该被扫进垃圾堆的陈腐事物,但总是能与最前沿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一起登上报纸头条;它被视为最典型的“英国”制度,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外国”血统……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英国王室是历史的产物,了解它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现在。
    我是廖平,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兴趣为近代早期英国史、军事史,译著有《英国故事:从11世纪到脱欧动荡,千年历史的四重变奏》。有关近代、特别是1660年以来的英国王室,问我吧!
    524
    思想 2022-06-02 进行中...
    新颖、大胆、专业、有趣的好问题更有机会获得回复,开始提问吧!
    8个回复 共27个提问,

    热门

    最新

    请问您,如果英国????新皇帝继位,谁有资格为他她加冕?

    廖平 1天前

    谢谢关注!
    英国君主不称“皇帝”,而是根据性别称“国王”或“女王”。根据传统,在加冕典礼上为君主戴上王冠的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他是英格兰国教会最资深的教士。但在历史上也有其他人为君主加冕的例子,不过这些例子主要出现在英格兰政治宗教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例如最近的一次是1689年“光荣革命”后,时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桑克罗夫特不承认詹姆斯二世“逊位”,不愿对威廉和玛丽效忠,故由伦敦主教亨利·康普顿代行加冕职责。如果坎特伯雷大主教因各种原因无法履行加冕职责,这一职责将按照英格兰国教会主教的资深顺序,由约克大主教、伦敦主教、达勒姆主教和温彻斯特主教顺位履行。
    由于伊丽莎白二世仍然健在,对继任君主加冕典礼的讨论只能在社会和媒体上非正式地进行,毕竟新任君主的加冕仪式要在继位一段时间后才举行。我们知道,自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以来,英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宗教和其他价值观念迅速“世俗化”,另一方面外来移民的涌入使得宗教呈现“多元化”,即便是基督教内部,也出现了传统教派断崖式衰落、新兴教派抬头的趋势。作为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仪式,继任君主加冕典礼会如何反映英国社会复杂的宗教局面,是一个很重要的看点。不过,新的变化更可能出现在加冕典礼的其他环节上,加冕本身大概率会依照传统进行。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1个回答

    廖平 3天前

    谢谢关注!
    您说的应该是1532年的《上诉法》(The Act of Restraints in Appeals),这是英格兰宗教改革的一项重要法律,该法禁止英格兰的教士将案件上诉到罗马。这项法律开头写道:“根据各种古代真实的历史和编年史,它明白地宣告和表达,这个英格兰国度是一个帝国(this realm of England is an empire),并且已经在世界上被接受,由一位最高首脑和国王治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empire”不是我们常用的意思,既不是说英格兰(以及后来英国)的君主拥有“皇帝”的头衔,也不是说英格兰拥有大片的海外领土。18世纪英国著名法学家威廉·布莱克斯通在他的《英国法释义》中有很清楚的说明:“以前一种由德国和意大利的罗马法学者传播的荒谬的理论曾经盛行一时,这种理论认为皇帝可以做许多国王不能做的事情,而且所有的国王其地位在某种程度上都低于德国或罗马的皇帝。因此,当我们的立法机关使用‘帝国’(empire)、‘皇帝的’(imperial)这些术语,并用它们称呼英国的疆域时,此举惟一的意义就是宣布:和任何其他帝国的皇帝一样,我们的国王在自己的国家也是不受制于人的最高统治者,并且根本不附属于任何其他尘世中的君主。”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讲,这段文字的含义就是,英格兰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这就是亨利八世时期称英格兰为“empire”、称英格兰王权为“imperial crown”的含义,与后来英国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或英国君主称“印度皇帝”没有关系。
    按照这个意思,今天的英国也依然是一个“empire”,尽管人们已经不会这么使用“empire”一词了。有趣的是,在一些英国脱欧派人士眼中,英国在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之后,就失去了部分的主权和独立,要受欧盟的现行法律约束,受欧盟的相关机构管辖,而英国脱欧就是“恢复”、“夺回”主权和独立的过程。英国发生脱欧争议时,正好距离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很近,一些脱欧派人士就借题发挥,认为今天英国脱离布鲁塞尔的欧盟,就像当年脱离罗马的教廷,都是争取主权和独立,但也有宗教改革史学者指出,这样的类比与历史真实状况不符。

    廖平 6天前

    谢谢关注!
    英国王室特别是君主的压力自不必说,但其实英国王室历史上也并不缺乏“敢作敢为、追求自己”的例子,伊丽莎白二世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就是其中之一,电影《国王的演说》就很好地刻画了他的故事以及给王室带来的张力,而《王冠》中浓墨重彩地展现的女王妹妹玛格丽特公主也是个性张扬、行事洒脱。哈里王子的处境更像玛格丽特公主:他继承王位的概率很小,因此背负的期待与压力远远不及哥哥威廉,自然也有更多“做自己”的空间。
    不过,哈里王子多走了一步,主动“脱离”王室,并在2021年3月与妻子梅根一起接受美国名嘴奥普拉·温弗里的采访,公开表达了对王室的不满。采访播出后,英国民众一度对哈里夫妇表达了相当的同情。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当事人或知情人站出来指责哈里夫妇的不少说法有片面、夸大甚至失实之嫌,他们在英国的口碑也很快“雪崩”:英国独立民调公司YouGov在2021年8月的抽样调查显示,对哈里和梅根持“负面”看法的民众分别高达59%和68%,其中“非常负面”的分别为34%和48%;相比之下,对威廉和凯特夫妇持“负面”看法的均只有16%。
    英国年轻一代的态度比较值得玩味。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他们对哈里王子表现出更大的支持和包容。2022年5月,YouGov就威廉和哈里对年轻人的“形象榜样”(role mode)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72%的民众认为威廉是“好榜样”,而认为哈里是“好榜样”的只有31%,不到哥哥的一半。但在18至24岁的民众中,认为哈里是“好榜样”的人高达43%,超过了哥哥的37%。不过,这一代际差异需要谨慎看待,毕竟43%和37%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而且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英国社会的变化趋势也有待观察。这些18至24岁的年轻民众在成家立业后还会有相同的看法吗?这个问题恐怕现在还不好回答。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1个回答

    廖平 4天前

    谢谢关注!
    这种说法有,但仔细推敲有点拍女王马屁的嫌疑。我个人觉得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女王是非常称职的,但要说她以及她的继任者可以决定君主制度的存废,这就有些夸张了。
    英国民众产生这样的看法可以理解。女王在位时间已经有70年了,这在人类历史上算是屈指可数的:今天英国65岁以上的人占人口总数的18%左右,这意味着将近九成的英国人打记事起就是这位伊丽莎白坐在王位上,雷打不动。这很容易让人感觉英国的君主制就是伊丽莎白二世本人,而她的良好表现以及与王储查尔斯的对比不免让英国民众对女王爱戴有加,而对君主制的未来信心不足。根据英国独立民调机构YouGov在2022年5月的调查,对女王持总体正面看法的人占81%(相比之下查尔斯只有54%),而认为英国在女王之后应该继续实行君主制的人只有62%,而认为英国在一百年后仍然会实行君主制的人只有39%。
    其实,这些数据对于英国君主制的未来只有参考意义。假如英国要废除君主制,那是通过革命还是全民公决?如果是全民公决的话,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机发起呢?总之,即便是主张废除君主制的少数共和派人士,也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时间表或路线图。而英国的政治生活中总是有比“君主制存废”更重要更急迫的问题需要处理,所以“废除君主制”将来很可能只会是一个停留在民意调查上的问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英国王室就肯定“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了。只是假如英国有一天废除了君主制,很大概率是因为国际局势发生了某种剧变,而这并不是英国民众自己说了能算的。纵观20世纪,欧洲王冠掉落一地,但它们基本都是成批掉落的:一战终结了哈布斯堡、霍亨佐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四大王朝,二战带走了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的君主制度,而这两次大战都是彻底改变世界特别是欧洲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只有葡萄牙(1910年)、西班牙(1931年)和希腊(1973年)废除君主制算是相对孤立的国内事件。但葡西两国政局本来就不稳定,新生共和政权没维持多久,就分别陷入了萨拉查和佛朗哥的长期统治,而希腊废除君主制干脆就是军人政权一手炮制的。
    因此,从欧洲的历史经验看,假如英国有一天废除了王室,很可能是因为某个极其重大的国际性事件,而且王冠掉落的应该也不会只有英国一家,低地国家和北欧各国的王室可能也要一起遭殃。而在那之前,英国民众可以自由地对某一位君主或君主制本身表达支持或反对的意见,只不过他们的意见或者在位君主的贤愚大概都左右不了王室的命运。还是那句话:形势比人强。

    现在的英国王室,是否还有实权?

    廖平 4天前

    谢谢关注!
    现在的英国王室可以说“有”实权,也可以说“没有”实权。
    众所周知,英国没有成文宪法。但在201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份名叫《内阁手册》(Cabinet Manual)的文件,对英国中央政府运作的基本规则做了简要说明,甚至一度让人怀疑是制订成文宪法的“前奏”。根据这份文件的说法,英国君主的绝大部分特权(royal prerogatives)都已经由政府部门直接行使,而目前还由君主行使的权力主要有1)任命和罢免首相和各部大臣以及苏格兰和威尔士的首席大臣;2)议会的召开、休会与解散;3)对议会通过的法案给予御准(royal assent),使之正式成为法律。
    这些“实权”关乎国家大事,如果英国君主真能“乾纲独断”地行使,那么就离“专制帝王”不远了。只不过在实践中,英国君主几乎不会这样做:1)英国君主上一次自行任免首相是在1834年,而后来任命首相或地方首席大臣都会按照大选或地方议会选举的结果,然后再根据首相的“建议”任命各部大臣;2)议会休会或解散议会、提前大选都是根据首相的“建议”实行的;3)英国君主上一次拒绝御准议会通过的法案是在1708年,除非少数派政府与议会闹翻(这在议会制国家非常罕见),“建议”君主不予御准,否则御准就只是走个过场。
    没有任何法律或制度要求英国君主非听从首相或政府的“建议”不可,但现代英国君主却对“爱卿”“言听计从”,而这位“爱卿”归根到底还是选民选出来的,要受到民众和媒体的监督,出了岔子也不能“甩锅”给君主。从这层意义上讲,英国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式民主国家。
    其实,除了瑞典在宪法中明文规定君主只有象征性的礼仪职能外,欧洲主要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实权”都是这样在“虚实”之间的。

    请问英国王室有钱吗?有钱到什么程度?

    廖平 5天前

    谢谢关注!
    英国王室的“钱”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数字,一些媒体上所谓“财富榜”的数字基本是推测的,而且常常混淆了“作为君主”和“作为私人”这两个部分。
    以君主(sovereign)的身份,英国王室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被作为王室地产(Crown Estate)统一管理的地产,此外还有皇家收藏品(Royal Collection,各种艺术品以及王冠、权杖等礼器)、皇家档案(Royal Archives)以及白金汉宫等官方住所(Official Residences)。皇家收藏品、皇家档案以及官方住所的价值很难衡量,但王室地产肯定占了大头,它在2020至2021财年的净资产为152亿英镑,约合1264.5亿元人民币。
    以私人(private)的身份,英国王室拥有兰开斯特公爵领地(Duchy of Lancaster)和康沃尔公爵领地(Duchy of Cornwall),这两个公爵领地并不仅在兰开夏郡或康沃尔郡一地,而是分散在全国,此外女王还拥有桑德林厄姆宫等几处私人住所(Private Residences)以及其他形式的私人资产。总的来说,王室的私人资产是不公开的,我们只能从媒体不时披露曝光的信息中管窥蠡测,例如2017年的“天堂文件”就揭露女王和查尔斯王子在开曼群岛和百慕大群岛开设有离岸账户。不过,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和康沃尔公爵领地作为公开经营的地产,还是有财报可以查的:在2020至2021财年,两个公爵领地的净资产约为15.3亿英镑,合人民币127.2亿元。
    以上是英国王室大致的资产状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些资产中的大部分,特别是王室地产和两个公爵领地,王室并不拥有处分权,不能卖掉变现,只能享有它们的收入。其中康沃尔公爵领地在2020至2021财年的收入约为2260万英镑,这部分主要用于查尔斯王子全家各项活动的开支。王室地产在2020至2021财年的收入为2.7亿英镑,但根据制度安排,王室将这笔收入交给政府,换取一笔8600万英镑左右的拨款。王室还有兰开斯特公爵领地的收入,在2020至2021财年约为2750万英镑。当然,这些收入大部分也进不了王室成员自己的腰包,毕竟除了安保是政府负责的之外,其他服务人员的薪水以及住所的修缮维护都得从那里掏。

    廖平 6天前

    谢谢关注!
    不光光是联姻,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王室本身就是“外来”的。七十年前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威斯敏斯特教堂外专门竖立了12尊“女王神兽”(Queen’s Beasts)雕塑,代表英国各地区以及历史上的不同王室世系。不过其中大部分神兽所代表的世系都离王室非常遥远,而关系最近的反倒是唯一一尊象征“外国”的神兽——一匹象征着神圣罗马帝国汉诺威选侯国的白马。1714年,汉诺威的索菲亚之子格奥尔格·路德维希(1660—1727)登基为英国国王,是为乔治一世,今天的英国王室都是他的直系后代。
    根据1705年《索菲亚归化法》(Sophia Naturalization Act),乔治一世(及其非罗马天主教徒后裔)在法律上为英国公民,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王室是地地道道的“德裔英国人”。在1837年之前,英国君主同时也是汉诺威的统治者,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1683—1760)经常会搬到汉诺威呆上几个月。这种与德意志地区的联系自然也会因为联姻关系得到强化——在20世纪之前,英国王室的王子公主们几乎都与德意志新教邦国通婚。这一联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言:在乔治一世之后,历代王室的英语越来越流利,但他们的德语始终没有丢,毕竟家里总是少不了英语说得磕磕绊绊的小媳妇和七大姑八大姨,以及数量不小的德意志随从人员。例如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就是被德意志保姆路易丝·莱岑带大的,导致她小时候讲英语带有较重的德语口音,需要专人进行矫正。而她和夫君阿尔伯特亲王之间经常讲德语,甚至还能分辨不同地区德语的方言口音。如果我们穿越到19世纪的白金汉宫,听到有人说德语,一定不要觉得违和。
    自家的王室是“外国人”,自然会让一些英国人感到不快。在18世纪,他们不敢直接攻击王室,而是对王室的故乡汉诺威极尽丑化,指桑骂槐。不过这在当时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因为在近代早期欧洲,让“外国人”做君主并不罕见,更何况英国王室也很愿意展现他们的“英国性”——维多利亚女王可以关起门来讲德语,但她的“德味”英语一定要改掉。但随着欧洲民族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到民族主义高涨的“一战”期间,王室残留的一点“外国性”也难以被容忍了。尤其是1917年,伦敦还遭到了德军“哥达G4型”重型轰炸机的空袭,王室的名称“萨克森—科堡与哥达”(阿尔伯特亲王的故乡)就显得尤其刺耳了。于是国王乔治五世正式将王室名称改为“温莎”,并剥夺了德军中几位亲戚的英国亲王头衔,以示与自己的德意志“血统”一刀两断。从那以后,王室越来越被英国内外的人视为“典型”(quintessential)的英国事物——外国游客到英国不去参观白金汉宫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王室在“脱欧派”中的支持率也明显高于“留欧派”——但这不过是一百年来的事情,这在喜欢营销自己“历史悠久”的英国只是一瞬间。
    其实,今天王室的德意志“血统”并没有彻底消失。在圣诞节这个英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普通家庭一般会在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交换礼物,但英国王室却是在12月24日平安夜的下午茶过后交换礼物,据说这是根据德意志的传统。而那部让英国王室成为“英国人”的《索菲亚归化法》也一直生效了很长时间,一些与汉诺威家族沾亲带故的欧洲大陆贵族援引此法弄到英国公民身份,包括“二战”期间曾在德国国防军服役的汉诺威家族后人恩斯特·奥古斯特。
    英国王室的“外国”血统不仅仅是有趣的冷知识,它还与历史研究的一些新趋势有关。在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一个人同时作为两个以上国家君主的“共主邦联”(personal union)或“复合君主国”(composite monarchy)现象颇为常见,这些复合君主国有一些发展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例如英格兰与苏格兰(英国)、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西班牙)等,另一些则没有,例如英国与汉诺威、波兰—立陶宛与萨克森等。传统的历史书写往往以民族国家为中心,忽视那些后来分道扬镳的复合君主国,但在近年来历史研究的“跨国转向”(transnational turn)中,复合君主国可以成为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它不仅仅事关一家一姓,还会对两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英国史学者开始重视近现代英国史的“汉诺威维度”(Hanoverian dimension),甚至有人提出用“英国—汉诺威”(Britain-Hanover)来称呼1714年至1837年的英国。
    另一个有趣的冷知识:汉诺威驻英公使汉斯·卡斯帕·冯·博特默(1656—1732)为乔治一世顺利入主英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还负责在英国协调汉诺威事务。他的官邸就是唐宁街10号,那里后来成为英国的首相府。

    热新闻

    热话题

    热评论

    热回答

    25

    谢谢关注!
    英国君主不称“皇帝”,而是根据性别称“国王”或“女王”。根据传统,在加冕典礼上为君主戴上王冠的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他是英格兰国教会最资深的教士。但在历史上也有其他人为君主加冕的例子,不过这些例子主要出现在英格兰政治宗教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例如最近的一次是1689年“光荣革命”后,时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桑克罗夫特不承认詹姆斯二世“逊位”,不愿对威廉和玛丽效忠,故由伦敦主教亨利·康普顿代行加冕职责。如果坎特伯雷大主教因各种原因无法履行加冕职责,这一职责将按照英格兰国教会主教的资深顺序,由约克大主教、伦敦主教、达勒姆主教和温彻斯特主教顺位履行。
    由于伊丽莎白二世仍然健在,对继任君主加冕典礼的讨论只能在社会和媒体上非正式地进行,毕竟新任君主的加冕仪式要在继位一段时间后才举行。我们知道,自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以来,英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宗教和其他价值观念迅速“世俗化”,另一方面外来移民的涌入使得宗教呈现“多元化”,即便是基督教内部,也出现了传统教派断崖式衰落、新兴教派抬头的趋势。作为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仪式,继任君主加冕典礼会如何反映英国社会复杂的宗教局面,是一个很重要的看点。不过,新的变化更可能出现在加冕典礼的其他环节上,加冕本身大概率会依照传统进行。
    关于澎湃 在澎湃工作 联系我们 广告及合作 版权声明 隐私政策 友情链接 澎湃新闻举报受理和处置办法 严正声明
    十八禁黄色网站
      <strong id="5jh7f"><track id="5jh7f"></track></strong>

      <button id="5jh7f"><acronym id="5jh7f"></acronym></button>
      <rp id="5jh7f"></rp>
      <button id="5jh7f"><acronym id="5jh7f"></acronym></button>
      <span id="5jh7f"></span>

    1.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又爽又黄又湿免费网站 女人高潮的激情黄A片 2020人妻中文字幕乱码在线